最近,社交媒体上传出的一张照片显示,055型万吨级驱逐舰第二批次的首舰——“东莞”舰(舷号109)正在某海域进行试航。这艘备受关注的舰艇,作为第二批次的首舰,其动态引发了众多军迷的关注。从照片中可以看到,“东莞”舰的改进程度相对较小,未如外界预期那样搭载电磁炮、激光武器配资世家股票平台,甚至有关于核动力的猜测也未成真。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海军稳步发展的思路,避免了过度追求技术突破而忽视战斗力的提升。
一些专家推测,在试航完成后,“东莞”舰将会交付给南部战区海军使用。此外,第二批次055大驱的建造计划也已明确,整个系列的舰艇数量维持在8艘。此前,当第二批次055型的建设开始时,外界普遍预期舰艇会进行一系列升级改进。许多人猜测,新的舰艇可能会搭载已经测试的电磁炮和高功率激光武器,也有观点认为,舰艇有可能配备全电推进系统,并且反导能力、反舰能力以及对陆打击能力等方面会得到重点提升,甚至有人提出可能会改用核动力。
展开剩余71%然而,“东莞”舰的具体改进情况却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。主要的变化集中在三个方面:首先,舰桥的正面舷窗尺寸有所增大,从15扇减少到11扇,并且进行了重新布置,形成了正面7扇、两侧4扇的布局,优化了舰桥的指挥视野;其次,主机烟囱的风帽设计与此前的“大连”舰和“咸阳”舰相似,但在烟囱前部增加了一个向后倾斜的风帽;最后,舰载卫星通信天线周围安装了新的“舷墙”。除了这几个改动,舰体的其他部分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。这表明,中国海军的升级改进策略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在前八艘舰艇的使用经验基础上,进行小幅调整,进一步提升舰艇的整体性能和作战能力。
除了“东莞”舰外,第二批次其他055型驱逐舰的进展也同样令人关注。第二批次的2号舰、即第10艘055型驱逐舰“泉州”舰,已经在2023年12月完成了舰体合拢,接着装上了舰载武器,并于2024年3月正式下水,目前也正在进行试航阶段,有望和“东莞”舰一起,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加入海军作战序列。而第二批次的3号舰、第11艘“保定”舰,则在2024年9月于上海某造船厂下水;同批次的4号舰(第12艘)正在大连造船厂紧张施工;另外,5号舰(第13艘)的建造进度也十分接近,6号舰(第14艘)则已经进入了船坞进行部分结构搭建。整体来看,这一批次的建造工作正在有序推进。
在外界关心的技术升级方面,全电推进系统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电磁炮和激光武器的讨论。不过,关于“东莞”舰是否采用这种系统,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。根据公开资料,055型驱逐舰目前采用的是全燃联合动力系统(COGAG),其最大航速超过30节,足以满足对高速航行的需求。这套动力系统由多台燃气轮机组成,并且随着燃气轮机技术的提升,成为了现代舰艇的主流动力选择。具体到055型大驱,其搭载了4台国产GT25000大功率燃气轮机,功率总和超过了11.2万千瓦,而美国的伯克级驱逐舰虽然搭载了类似数量的燃气轮机,但功率较低,仅为7.8万千瓦。由此可见,055型大驱的动力系统非常强大,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撑其高达33节的航速。
此外,055型驱逐舰还配备了高性能的柴油辅机和全舰综合配电系统,能够高效管理舰艇的能源分配,确保舰上的电子系统和武器装备都能获得充足的电力供应。正因如此,外界对其未来可能搭载电磁炮、激光武器等高耗电装备充满期待。
对于军迷而言,新的武器装备上舰无疑是令人兴奋的,但从军工部门和海军的角度来看,第二批次055型驱逐舰更需要在提升战斗力、增强可靠性和合理利用成本之间找到平衡。稳步推进始终是关键。历史经验表明,过度追求先进技术甚至激进升级,往往会导致潜在的技术不成熟和可靠性问题,最终影响战斗力。美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它由于技术跨度过大,导致频繁出现故障,最终不仅建造数量大幅减少,战斗力也未能达到预期。
从“东莞”舰以及第二批次055型驱逐舰的发展思路来看,中国海军显然在吸取过往经验的基础上,选择了稳步改进的路径。通过扎实的小步提升积累技术,为未来的更大幅度升级打下坚实基础。055型驱逐舰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当前,未来它仍将作为海军战斗体系的重要支柱,继续发挥重要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瀚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